禁忌年代的音樂
時間:11/29(日)14:00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主講人:林芳宜
抽象的音樂也有意識型態嗎?在禁忌的年代,音樂如何被壓抑,又找到呼吸的縫隙,來訴說人性的底蘊?音樂家及評論家林芳宜將透過精彩的示例,讓我們聽見掙扎中最美的聲音。
林芳宜
臺灣少數同時具備創作、評論、媒體行銷、出版、藝術管理、策展與政府部門經歷的音樂家,2001年取得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定居,以音樂專業為核心,在表演藝術圈展開多面向的發展,曾任《表演藝術PAR》雜誌企畫編輯、臺新藝術獎提名及觀察委員。2007年起進入政府機關,先後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擔任研究發展組組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與臺灣音樂館助理研究員暨科長,任內統籌規話與執行傳藝金曲獎、臺灣國際音樂節、臺灣音樂館發展計畫,建立臺灣音樂館國際網絡。2017年結束公職,創立捌號會所與大聲藝術,同時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當代音樂平臺」策展人,致力於臺灣音樂家之藝術陪伴與國際發展規畫。
【推廣講座】
不同類型的藝術如何處理歷史?想像如何再現真實?過往對現在的意義到底為何?「人權、藝術、生活」三者如何互相支援、彼此融匯?透過藝術家、評論家的現身說法,在觀念與實務的碰撞中,四場講座將提供全新的參照座標。
【注意事項】
活動皆為免費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詩劇與舞蹈風景》、《慢慢》、《漫遊者劇場》、《鳥的文法課》、《德國兒童人權影展》需事先索票報名。
演出不限年齡入場,唯幼童需有家長陪伴,些許片段有較大音量,並請觀眾注意光影裝置安全,避免觸摸裝置。
為尊重講者及演出者,演出活動不開放遲到入場,講座及影展20分鐘後不開放入場,敬請準時入場。
非經主辦單位許可,活動中禁止攝影、錄影、錄音。
本活動依實聯制措施指引規範入場,敬請攜帶身分證並提前到場。
實聯制蒐集之個資,將於活動日起算保留28日後刪除。
活動現場需全程配戴口罩並請留意保持適當社交距離。
入場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超過攝氏37.5度將婉拒入場。
進入活動現場,請配合使用酒精消毒。
活動將視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疫情變化,遵循中央針對群聚活動的防疫政策進行調整,同步公布於活動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索票及入場方式臨時調整之權利,請密切注意官網與FB粉絲頁面最新公告。
身心障礙人士若需進一步了解各場地狀況,或需專人諮詢可撥打服務專線0905-590-037(週一到週五10:30-18:00來電,活動期間週末增加服務時間為10: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