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者劇場《逝言書》、《池子》
時間:11/28(六)14:00/16:00、11/29(日)14:00/16: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一帶(集合地點另行通知)
演出創作:黃思農、曾伯豪
演出:再拒劇團
漫遊者劇場
「漫遊者劇場」是黃思農/再拒劇團從2016年,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的各個角落聆聽聲檔的無演員劇場計畫,演出藉由虛構聲檔及敘事,將觀眾行走中所見的實存地景「幽靈化」與「疏離化」,進而改變觀者習以為常的城市感知。
《逝言書》
《逝言書》首演於柏林蒂爾加滕公園的「漫遊者藝術節」,演出從 2011年國家檔案局解禁的遺書開始,將可見的書信文字化為沒有形體的「聲音」,受難人留下的書寫所形構的心靈圖像(mindscape),與眼見城市地景(landscape)彼此探問、交織。
本次演出將循著曾經是水源地刑場的公館河堤出發,並邀請1950年代政治犯黃溫恭孫女張旑容擔任主述,與多位劇場演員一起重新錄製書信、口述、審訊筆錄、遺書等歷史檔案文件,讓不在場而身影模糊的逝者「記憶」和「場景」,得以被生者的「聲音」召喚至當下,亦是一種「悼亡的政治」:「為了被壓迫與消音的他者,開展死亡前的遺囑面向(testamentary dimension)。」
《池子》
台大水源校區為國防醫學院舊址,白色恐怖時期曾發生將同校學生政治受難者遺體送回國防醫學院作為大體老師的事件。本作以說書的結構,在聲音敘事上虛構一個參照當時國防醫學院讀書會案受難前輩馬興生回憶錄的獄中情節,在路線上則為虛構一位說書人自身的病態,這位說書人來到如今的校園透過儀式企圖尋找福馬林池,以此想透過亡靈找到真實事件的經過。面對空缺的歷史這個尋找與路程或許是徒勞的行動,也可能只是說書人的幻想。
但關於現實或許虛構與真實;表演與行走之間能在不被大家記憶的池子中,舀出一滴水,以此能被大家記住一點感受。
製作團隊
演出創作:黃思農、曾伯豪
歷史顧問:林傳凱
製作人:羅尹如
執行製作:粘馨予
聲音演員:王肇陽、林文尹、林正宗、洪健藏、曾韻方、張旖容、蔡佾玲、戴開成
技術統籌:汪淑儀
特別感謝:胡淑雯、臺灣國立大學人類學系
本計畫獲國家人權博物館109年度人權教育推廣補助
再拒劇團
再拒劇團2002年由臺灣80後世代不同領域藝術家組成,早年從事環境劇、詩劇、多媒材劇場,探索全球化影響下該世代的性別、階級處境與生存意識,並以劇場、音樂演出、展覽、獨立劇展策畫等各種創作型態推出製作,近年多部作品聚焦於「聲音劇場」的美學實踐。2017年以《諸神黃昏》榮獲世界劇場設計展WSD「聲音設計」金獎殊榮。2019年以《明白歌》獲得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從小型前衛創作、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的跨域作品到中大型劇場製作,再拒劇團持續尋找與實踐劇場藝術如何在抵拒全球資本主義文化均質化現象(homogeneity)及去政治後現代美學中,逃離失語狀態的可能。
【索票方式】
線上索票
11/07(六)12:00開放索票,每人至多索2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
活動當日將依現場情況開放候補。
年長者若需索票協助可撥打服務專線。
線上索票平臺:KKTIX搜尋「人權藝術生活節」,或點進連結:https://twhrf.kktix.cc/events/2020twhrf
【注意事項】
活動皆為免費參加,名額有限,額滿為止。《詩劇與舞蹈風景》、《慢慢》、《漫遊者劇場》、《鳥的文法課》、《德國兒童人權影展》需事先索票報名。
除親子劇場《慢慢》外,其他演出建議觀賞年齡為10歲以上。
為尊重講者及演出者,演出活動不開放遲到入場,講座及影展20分鐘後不開放入場,敬請準時入場。
非經主辦單位許可,活動中禁止攝影、錄影、錄音。
本活動依實聯制措施指引規範入場,敬請攜帶身分證並提前到場。
實聯制蒐集之個資,將於活動日起算保留28日後刪除。
活動現場需全程配戴口罩並請留意保持適當社交距離。
入場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超過攝氏37.5度將婉拒入場。
進入活動現場,請配合使用酒精消毒。
活動將視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疫情變化,遵循中央針對群聚活動的防疫政策進行調整,同步公布於活動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索票及入場方式臨時調整之權利,請密切注意官網與FB粉絲頁面最新公告。
身心障礙人士若需進一步了解各場地狀況,或需專人諮詢可撥打服務專線0905-590-037(週一到週五10:30—18:00來電,活動期間週末增加服務時間為10:00-20:00)。